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关于年鉴新闻中心征稿要求中医养生科技成果国际交流国医论坛出版发行历卷检索 联系我们在线交流

甘肃 窦氏世家

时间: 2014-08-16 17:39:51   来源: 国医年鉴

 

世家传承

第一代:先祖父窦伯清,又名澂(cheng),生于19142月,卒于19881月。甘肃武威人,自幼就读于武威县清应寺私塾,1927年转入武威国学专修馆,1930年辍学经商,在此期间亲人因病误治而丧生,悲愤之余遂立志学医,刻苦攻读中医基础理论,从医学《医学三字经》启蒙从简至繁,由易而难,渐及《伤寒论》,《金贵要略》,《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常义务为乡邻亲朋诊病,颇多效验,由此学习志趣日浓,凡遇疑难重病,就求教于当时名医李国本,许兴吾,权爱堂等,获益良多,学识日增。为求深造,193010月前往兰州积善针灸馆,研习中医,进一步系统学习中医及针灸专业技术,1939年底结业,后返故里,1940年正式“悬壶”于武威。所疗者奇验甚多,故尔名声大噪,幕名求医者盈门。但他并不以此而满足,学习更加勤奋,对《医宗金鉴》,《陈修园七十二种》,《医林改错》等重点研习,并于1948年参加了北平国医砥柱社,进一步探求中医学术,并任武威分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事业犹如枯木逢春,先祖父也活跃在诊病防病的第一线,深受群众的欢迎,于1955年调甘肃省中医院任主治医师,1956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2月在上海中医学院深造半年,学术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年被任命为省中医院住院部主任,1961年任命为内科主任,直至19842月退休。1963年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师,1965年晋升为内科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甘肃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顾问,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多次被评为甘肃省中医院及甘肃省卫生厅先进工作者。

先祖父于1955年调甘肃省中医院工作后,在医院的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建立了住院部,被任命为省中医院住院部主任,1961年建立内科,担任内科主任。使我省的中医内科有了发展的基地,招募了一批优秀的中医人才,使甘肃省的中医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代:先父窦世隆,生于193312月,卒于199612月。甘肃武威人,1940年—1942年就读于武威私塾,1942年—1949年在武威县万寿宫小学读书。同时在家随父亲学习中医基础理论。1949年—1950年在武威地方干校学习,19562月在甘肃省中医院参加工作,19588月—196110月在甘肃省中医学校学习四年毕业。先后在我院针灸科,中医内科工作,1990年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曾任甘肃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于1994年退休。在学术上先父秉承先祖父的学术思想,在内科,针灸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风,眩晕,头痛,胃脘痛诸病的治疗尤为丰富,深得患者信赖。先父从医四十余载,俭仆廉洁,为人朴实,平易近人,治学严谨,整理先祖父整理医案,参与了《窦伯清医案》编著工作。

第三代:窦友义,生于196212月,甘肃武威人,在甘肃省中医院脑病科(神经内科)工作。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任甘肃省中医药学第一届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自幼学习中医。19798月参加工作,从师于窦伯清主任医师,学徒四年出师。以后一直在甘肃省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门诊、住院部的临床、科研、带教工作。19908月—19938月在甘肃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医疗,取得大专学历。在工作中时时得到祖父及父亲教导,在学术上继承他们的思想,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尤其在高血压、脑血管疾病、面瘫、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及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如头痛、眩晕、失眠、中风、面瘫、胸痹、胃脘痛等有较高的造诣, 得到了真传。在门诊工作中能主动,热情为患者服务,2004年度,门诊工作中积极诊治病人,全院排名第二,每年门诊病人就诊人次平均在5000人左右。

学术经验

窦伯清一贯主张,医者要精研医理,吸取各家之所长,化弃偏执之短,倡导在学术上取缔门户之见,铲除高低尊卑之分。对历代各家学术之争,从不厚此薄彼,认为各有优之可取。对各家之术总是潜心研讨,求验于临床,融合为己见,在治疗时强调审证求因,循经定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他认为“辨证不明因,治疗无经循,用药效不灵,花钱甚误命。”临证拟法,紧扣主题,处方法度严明,用药简练精当,经时并用,尤善用《金鉴》之方。从不开面面俱顾的杂方,大方。他常说,杂方,大方,貌似各症均管,面面俱顾,其实反映了辩证不详,用药无法:形式上瞻前顾后,其结果喧宾夺主,其力不专。在他的医案中,一般用药都在八~九味左右,真乃简、便、廉、验。在用药中,审慎缜密,时刻不忘顾护正气。如用理气剂,慎用刚燥之品,恐伤胃阴;用养阴药时,主张复勿滋腻,毋碍胃气;拟发汗之法,先考虑保津;配清方之时,尤顾其扶正。先祖父晚年学验俱丰,但仍枕旁书盈,勤学不倦。在临床实践中,擅长益气活血,祛淤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对王清任《医林改错》》和唐容川《血证论》甚为推崇,深究其理,每能挽逆症而起沉疴。如对中风病,他认为是气虚血淤后导致肝肾虚衰;虚则气脱,淤者偏废,因而在治疗方法上主张气充神自清,血足淤自消,所以在“中风”病人治标之后,便转为病因,应用益气活血,祛淤通络之品,体现了他师古尔不泥古的学术思想。

主要成果

窦伯清从医五十余载,治学严谨,对医术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在内科,儿科,妇科及针灸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中风,消渴,虚劳诸病的治疗尤为丰富,深得患者信赖。至晚年整理成册,贡献于世的著作及论文有《窦伯清医案》以及《烂喉丹痧》、《中风》、《湿热水中》、《消渴》等十余篇医案,相继刊登出版。

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医人才,如夏永朝,王自立,唐士诚,候志民等。他们目前已是我省中医界的顶尖人才或国家级或省级名中医,使甘肃中医人才辈出。

在传承与建设上,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中药优势,使我院内科发展为多个科室,其中脑病科、脾胃病科成为国家中医院管理局及省级重点学科。

治学严谨,对医术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在内科,儿科,妇科及针灸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中风,消渴,虚劳诸病的治疗尤为丰富,深得患者信赖。至晚年整理成册,贡献于世的著作及论文有《窦伯清医案》以及《烂喉丹痧》、《中风》、《湿热水中》、《消渴》等十余篇医案,相继刊登出版。

窦友义目前已撰写完成《窦伯清医话医案集》一书,与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签约,即将出版发行。窦友义为主编。并积极参与编写《实用中老年药膳食疗学》一书,为副主编,编写12万字。

积极参与科研:

1《补脑膏治疗多发性神经病临床及试验研究,于200210月通过省级鉴定,获2003年度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二等奖,排名第二。

2、佛手养心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及试验研究,于2002年通过省级鉴定,获2003年度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二等奖,排名第五。

3、大剂量岷当归毒副作用临床及试验研究,成果被评为2001年度甘肃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4、皇甫谧故里考证,于2004年通过省级鉴定,获2005年度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三等奖,排名第五。

5、佛手调脂汤治疗高脂学症临床及试验研究,于20027月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排名第五。

窦友义撰写的论文:

1、祛风颗粒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78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59.

2、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博86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12):1817

3、智力低下儿童病因学调查及诊断预防和健康措施,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417):3481

4、乙胺碘呋酮所致甲状腺功能减期退一例,兰州医学院学报,2002282):99

5、三叉神经瘤长期误诊为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1例,中华误诊学杂志,200156):9.

年鉴工作站 更多>

重点推广 更多>

教育培训 更多>

Copyright@2010 www.gyn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55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412室 100027
联系电话:010-85583868 18910885139 邮箱:gynj2009@126.com
ICP备案:京ICP备2023015210号-1
技术支持:北京天地中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