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关于年鉴新闻中心征稿要求中医养生科技成果国际交流国医论坛出版发行历卷检索 联系我们在线交流

对朱丹溪滋阴学说的思考

时间: 2014-08-16 17:52:34   来源: 国医年鉴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这个学派的人,善于应用降火药和滋阴的药物。因为他注重滋阴降火,所以,被称为滋阴派。

《金匮要略》里写道:“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体不同的生理器官是具有先天的必然性的。清末医家钦清安的火神派,因为认识到了人体器官内存在着阳常不足,阴常有余,需要经常温补脏腑的器官,创建了火神派。那么,还会不会有一个经常发热伤阴的器官,也就是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的器官?也就是说,人体里还有没有一个人体器官,他怕热而不怕冷?

临床的事实证明,人体内的器官,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怕热不怕冷,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的器官。而且,这个器官不是一个而是两个。这两个器官,一个是肺,另一个是小肠。这两个人体的生理器官,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如果人体的这个阳常有余的器官,一旦出现了阳少了,又不能很快的恢复,那么,人的生命也就将要完结了。

其实,朱丹溪的医书就和很多的古中医书一样,看起来是很麻烦的。他也和很多的古中医书籍一样,看到了人体局部的一些生理的恒定现象,他们只是看到了现象,并对这些恒定的生理现象进行了思考、推理和假想,但他没有给这个生理现象找到背后正确的落脚点。他们看到和认识到的事实是对的。但他们解释这个现象背后的道理却是不正确的。他们没能认识到,为什么人体就有这样的器官,他们的阳,怎么就能阳常有余。也没能认识到是什么脏腑器官,在支持着这一外在的阳常有余的生理现象。

滋阴派只是用想象,弄出了个什么君火、相火这样的含糊不清的概念。滋阴派没能够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给予一个客观、具体、真实、正确的解答。

为什么阳会常有余,是什么脏腑的阳常有余?这是滋阴派所没有揭示得了的。

朱丹溪书中提到了君火、相火之类的概念。那么,君火、相火在人体的哪?难道人体内真的长出了什么君和臣吗?他们是器官还是什么物质?其实,他都不知道,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内层,没有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现象落到具体,落到实处,他们不知道也找不到这个发火的器官,也找不到、说不清为什么这个器官他就能经常地发火。于是,他们就假想,就猜测,就神话般的弄出了个什么君火、相火。因此,他们所谈的道理,就是一个假想、比喻和猜测,这样的结论,是当不得真的。

他比喻完了,可以不管了,那后人怎么去找这个朱丹溪的君火、相火?就是开肠破肚,也是徒劳的。因为,君火、相火他根本就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假概念,就如古人看待打雷和下雨一样。打雷是事实,可古人不知道为什么能打雷,于是想象着天上有个雷公,在管理和控制着打雷的事情。下雨,由龙王在控制。打雷和下雨是事实,但雷公和龙王的存在,就是想象出来的,就是推理和假想出来,同样也是错误的认识。只有科学发展了,找到了打雷和下雨背后的原因了,现代科学给出结论了,才让我们认识到了事实的真相。

中医,不能停留在这样的乱想,乱猜,无根无据的基础上的。我们如果到天上去找雷公,到海里去找龙王,古人或许会那么做,但如果现代人也那么做,那就会成为现代人类的笑柄。君火、相火的出现,这是古人的认识上的局限性,现代人如果还在谈人体内的君火、相火,而不去客观地、科学地揭示君火、相火的真实意义,那么,中医被现代人讥讽,视为落后,那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们看到君火、相火现象,我们决不能在人体里去找君和臣,因为,人体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君和臣,现代的中医人,必须要揭示君火、相火的真实意义,否则,中医还会让现代人讥讽,被视为落后。

那么,人体里到底有没有一个阳常有余的器官,一个“生生不息”,永远亢奋的相火或君火,并事实的出现了“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这个事实呢?

虽然朱丹溪的滋阴派没能把君火、相火落到实处,但他们发现了人体确实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个认识是非常的重要也非常的有价值的,虽然滋阴派不知道他在哪,但滋阴派从现象上看到了,并把这个认识通过临床实践在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药,找到了方,用到了临床,事实地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也是滋阴派最大的发现和最大的贡献。

人体确实存在着两个永远都不会熄灭的火,他是经常的,或可以说是永远的不灭之火,这个火也确实是经常的有余,至少是他不会不足,这个火如果没了、少了,人体就会马上补充上去,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时间一长,人体的生命就要结束。 

这个火是什么?这个经常发火的器官,他在人体的哪里?我的临床事实和现有的中医临床的事实告诉我,这两团火,一个在肺,一个在人体的小肠里。

为什么我想到了肺和小肠里有两团火?也就是说,为什么肺和小肠的阳,永远都是常常有余的?因为,滋阴派的临床事实让我们看到了,人体内确实存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客观事实,这是其一。其二,我对客观的阳常不足,阴常有余,进行了客观的临床试验。其三,中医又讲了,肺主宣发,肺喜湿而恶燥,宣发、温热代表了肺的最核心的动态,宣发和温热是肺之阳最好的功能体现,其四,我从现代医学理论上找到了根据。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肺阳。

中医说,阳胜则热。热就是阳存在和阳多少的显像,就是阳的代表。那么,人体的热来自哪里?现代医学给出了答案,血糖是人体内主要的热量的来源。我们知道,人体的血糖,是来自于食物的,存在于血里的,人是离不开食物的,食物的源源不断地摄入,保证了人体的血糖源源不断。血糖存在于血里,是血把糖的热量带给了人体的各个生理器官的。

现代医学揭示了肺和心脏的血液循环,是一个小循环。由于肺内血液的小循环所用的时间比人体血液的大循环所用时间短,因此,肺内的血流就会不断地更新,也就不断的会有新的血糖的供应。这就客观的导致了肺循环内的血糖的供应量足够,并多于其他器官。因此,肺的血糖供应,就会首先得到满足,从而,肺的热量供应就是要比其他器官多。热量多,那么阳就会相对的盛。所以,就会出现“阳常有余”的事实。如果连肺的血糖供应量都不足了,那么,可想其他器官的血糖将会怎么样,这是生理机制所不允许的。

中医没有一个肺阳之说,我也进行了思考,为什么中医里就没有一个肺阳之说,也没有补肺阳的中药。因为,肺之阳的取得,太容易了,在一般的食物里,就能取得。因此,补肺阳的药物都没有必要出现。只要是人有生命存在,他就是永不熄灭的,只要人还能吃饭,肺的阳就不会消失。所以,肺是有阳的,肺阳也是存在的。肺阳是与生命同在的。

中药学里,我们找不到一味药是补肺阳的药,这也让我想到了肺阳就是滋阴派所说的那个阳常有余的器官。因为,肺之阳,是不需要补的。当人体无法供给和维持这个肺之热的时候,人的生命就结束了。那就是中医说的,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肺就如同人体热量的吸收器,人体只要还有热量,那就首先要被肺所吸收,被肺所利用。如果肺的热量没了,那么,人体的一切器官的热也就不存在了。

再看中药治疗肺热的方剂。桑菊饮、麻杏石甘汤,都是辛凉解表的方剂。我们说,肺主宣发,肺为什么能宣发,一定是他有热量。有能量,他才会主宣发。宣发是什么?就是由里向外的热的外出,其实,辛凉解表药,都是解的肺之热,不过这个清解的肺热是从体表排除的,所以叫辛凉解表药。 

我们现在再来看第二种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的方剂,也是针对肺,但这个针对的是肺有虚热,用滋阴润燥法。所谓的肺有虚热,一定是肺阴虚而有热,方剂学里的麦门冬汤,主治干咳,少痰,口燥,咽干,咳血。治疗肺阴虚热的方剂,还有百合固金汤、玉液汤、增液汤,都是清肺虚热的。

那么肺有寒症吗?有治疗肺寒的方吗? 

有人说麻黄汤是去肺寒的,还有什么三拗汤、华盖散、九味羌活汤是去肺寒的。其实,这些都不是去肺寒的。我说的是它们不是去肺寒,而不是说它们不是去寒的。它们是辛温解表的,他们要去的寒,不是在肺,而是在表。这个表,包括皮肤和汗孔。为什么?因为,肺的功能就是宣发,什么能导致肺的宣发功能无法发挥,宣发受阻?那就是体表因受寒而汗孔密闭,就会让肺的宣发的功能无法发挥。什么阻碍了肺的宣发?是体表受寒,所以,才会发热、无汗。显然肺无寒症,其实,旧中医在很多的时候把表症和肺病混淆了。虽然肺热要由表解,表和肺关系密切,肺热要由表出,但是,表不代表肺,表是中医里的一个很特殊的具有自己生理功能的一个生理组织。肺热、肺病,可以通过有表而解。肺主表和表有病不是一个概念。 

从很多治疗风寒感冒的中药方剂上,我们看到了其病的起因是患者感受了风寒,引起了咳嗽,发热,流鼻涕的症状,我们以为这是肺受寒了,其实,都不是,都是人体的表皮受寒而密闭不宣导致的,根本就不是肺为寒所伤,恰恰是表的遇阻,导致了肺热不能正常宣发,才会有风寒感冒肺不解,时间一久,就会导致肺的病变,这时的肺,其实恰恰是热得很,这时的表病,如果长时间的不解开,肺在里的热,就会聚集,就会化火。 

所有的治疗肺病的药也好,方也罢,我们看到有治疗肺寒的吗?没有,一个都没有。最多也不过是虚热,要滋肺阴,不用清肺热。有人提出来了,苏子,陈皮,半夏,生姜,干姜,难道不是清肺寒的药吗?苏子半夏不是温肺化痰的吗?我说,他们都不是。因为,而半夏和苏子,是降胃的药。

为什么说苏子半夏不是温肺化痰的?因为,我们可以在临床上治疗胃胀,呕吐这样的胃功能不下降的疾病里,我们用苏子,半夏,就可以让胃发挥下降的功能。这样的事实,我们就知道了,苏子半夏不是温肺化痰的。那为什么苏子半夏可以化痰?因为,现代医学已经告诉我们,胃是可以吸收少量的水分和液体的。胃吸收少量的水分和液体,如果不能及时的被人体代谢出去,他就会成为痰,只有胃的下降功能正常了,胃才不会吸收过多的水分,所以,让胃下降的功能及时、正常地发挥,肺里的痰自然就少了。这就是苏子半夏能化痰的原因。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指是肺。治疗肺热,一个是清热,一个是滋阴,或者是二者同时应用。但是,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现象和事实,只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含义的一个方面。其实,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还有另一个人体器官也是这样的——小肠。一个客观的事实,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饭后发困。为什么饭后会发困?现代医学给出的解释是,人体消化食物,血液就会向消化器官集中,于是大脑缺血、缺氧,导致了饭后发困。由于人每天都要吃上几顿饭,因此,血液就会多次的向消化系统集中,血糖是存在于血液里的,这就导致了消化系统经常的被血液和血糖光顾。血糖是热量,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因此,小肠内的热量就会经常地高于其他器官,热是阳的表现,是阳的身影,因此,小肠就会出现,阳常有余的生理现象,因此我说,小肠是人体内第二个阳常有余的器官。

我们在已有的中药里面找不到补小肠之阳的药物。从中医的方剂学里,我们也找不到补小肠阳的药。小肠是食物的分解地,存储地,如果这里的热量和功能一旦少了,人的营养就没了来源。《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为什么小肠能化物,有化物的能力?这是在说,小肠的先天功能就是可以化物的,这是小肠的生理本质,是与生具体来的。

现代医学认为,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苦参,黄芩,黄柏可以降糖,他为什么能降糖,因为,苦参,黄芩,黄柏可以消减小肠里的热量,降低小肠的功能。

有人会问,神曲,麦芽,山楂难道不是助消化的药吗?我认为是,但是他们能帮助消化食物,但他们并不能提高小肠的热,也不能给小肠生阳。

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滋阴派所发现的客观事实,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回答正确事实所给出的理论认识,是脱离生理的客观事实的。其实,很多的中医正确的现实和取得疗效,其背后的道理很多都不是中医理解的那样。为了中医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对中医有效背后依据的理论进行再认识,再思考。这样才能让中医药不仅有效,更要有理,从而加快中医现代化的进程。

年鉴工作站 更多>

重点推广 更多>

教育培训 更多>

Copyright@2010 www.gyn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55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412室 100027
联系电话:010-85583868 18910885139 邮箱:gynj2009@126.com
ICP备案:京ICP备2023015210号-1
技术支持:北京天地中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