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关于年鉴新闻中心征稿要求中医养生科技成果国际交流国医论坛出版发行历卷检索 联系我们在线交流

让互联网医疗运作起来

时间: 2018-01-02 11:25:53   来源: 国医年鉴

3周爆发背后是7年积累


       中国家庭报:过去很短时间里,微医的终端产品卖出60多万台,它对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和服务有哪些作用?
       廖杰远:微医的健康终端成为爆款,远超我们的预期。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因为老百姓需要它。


        每个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很忙,平时去趟医院不容易。如今通过这个终端,相当于把医院移到了家里。且后面支持的不仅是全科医生,还有两大体系,一是专科的专家知识体系,一是全国专科大医院的指示体系。于是,大家意识到:这个健康终端能够成为自己的健康守护人。
       虽然我们只在一部分省份实现数据共享和在线医保,但用户的电子病历共享后,在家也能看病、拿药,完成医保支付。这是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的终极终端,所以推出后,不到3周,便成为爆款。
       虽然产品推出仅仅3周,但此前我们用了7年,建立了全国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只是过去大家不易感受到,如今通过终端,能很直观地体会到,所以形成了“井喷效应”。这个终端可作为家庭医生服务的工具,展现了家庭医生发展的方向。
建立对全科医生的信任体系


       中国家庭报:您说通过这个终端,患者无须到处跑,在家中就能一键解决问题,这个理想何时能实现?
       廖杰远:在过去的3周中,微医的终端卖掉了60万台,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我们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迅速加大供应能力。只要客户拿到终端,那么您刚才所说的理想就能实现了,因为它已是比较成熟的运营系统。


       中国家庭报:在实际操作中会不会遇到麻烦,比如医生缺乏等?
       廖杰远:你问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正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而有效率的医疗体系一定是全科加专科,家庭医生是老百姓最基本的健康守门人,它应该承担80%以上的常见病诊疗工作。在英国和美国,超过90%的常见病诊疗由家庭医生完成。可在我们这儿,患了伤风感冒,人们也会去医院。


       过去20年,我们家庭医生体系和基层医疗体系得到的支持比较少,这方面的欠账太多了。正如刚才所问,如果医生缺乏怎么办?


       在此方面,微医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从前年开始,我们和复旦大学共建全科学院,做继续教育。


        教育部把我国唯一一所健康管理大学的开办资格批给了我们,在这所大学,我们只做一件事,就是培养全科医生。此外,这所大学还帮助我们的专科医生,把他们也培养成全科医生。


         第二件事情是我们已经规模应用了两套AI系统。一套是中医的“华佗医生”,中央电视台二台有报道,《经济半小时》栏目用几十分钟报道这项应用,让我也感到很意外,这项应用可帮助我国百万基层医生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我们还有西医全科系统,帮助医生做38种常见病的辅助诊断。


        我们第二个AI系统用于人才培养,微医在支撑着基层医生的专业能力和协作体系,老百姓信任基层医生,关键在能不能给他解决问题。如果基层医生后面是整个专科医生团队在支撑,他搞不定可以找专科医生,或随时转到大医院里,那么百姓对基层医生的信任度就会有显著提升。   


 互联网医院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中国家庭报:如何解决家庭医生有签约无服务的问题呢?
       廖杰远:有签约无服务的状况确实存在,但如果你真的接触了微医一键通,你就会感到,其中的服务实在太多了。与微医APP相比,微医一键通是硬终端。硬终端很方便,一家人都可以用


       中国家庭报:您刚才提到中医华佗医生AI系统,为什么微医在中医这一块下这么大力气?
       廖杰远: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医学体系,如今西医越来越细分,需要整合医学。当西医和中医整合,你将发现会有很多成果出来。


        在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时,中医是非常好的抓手。我们开发华佗医生AI系统,在行业中得到那么大的关注,是因为我们可以帮助我国100万基层医生短时间内提升专业能力。


        中国家庭报:微医已做了好几家互联网医院,包括前不久广州的互联网医院,它跟乌镇互联网医院有什么不同?
        廖杰远: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微医只建了两家互联网医院:一家是乌镇互联网医院,以西医为主的;还有一家是乌镇互联网国医馆,以中医为主,但是西医和中医开始逐步整合。


        在国家医联体政策出台前,每个省份都建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前提是数据要通、医保要通,如果不在每个省落地,数据和医保就通不了。如今政策对互联网医院的推动力度越来越大,但我们一路走过来很艰难,我们经历了不被认可、被怀疑等过程。


 未来医学技能最高的不是院士


       中国家庭报:在今天,仍有很多人在观望。
       廖杰远:你一定要注意12月8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特别提到了“互联网+医疗”。过去对互联网医疗,有很多政策在否定它,但今后支持的力度会越来越大。


        但我要强调两个观点:


        一是互联网只是工具,主体是医疗,看好病是需要面对面的。所以互联网医院,我从第一天讲到现在,讲了两年了,互联网医院不做首诊,我们只做复诊、会诊和签约服务。为什么?它一定是线上、线下体系有效分工协同,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如果离开了线下医疗机构,离开了大医院里面的数据系统、大医院里面的专家和大医院里面真正强大的知识体系,你做互联网医疗是空中飘的云,是落不了地的。
       第二个是AI,人工智能在任何时候都替代不了人脑,它只是人脑的助手。所以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再快,它也永远只是医生的助手,永远是辅助诊断的工具。在不久的将来,你会看到有一个非常强大医疗的大脑,这个医疗的大脑初期可能还分中医、西医,但最后它会整合。


        最后我们医生不管是大医生,还是基层医生,就跟我们接自来水龙头或者是接电一样,只要开关接上去,能量就有了,作为基层医生,一样可以做常见病的诊断,这是大数据的突破性应用。未来我们会看到,医学技能最高的不是院士,而是医疗。


 微医80%的投资都在铺管道上


       中国家庭报:互联网医疗未来的突破点在哪里?
       廖杰远:通过这几年的摸索,互联网医疗在3个方面已经成熟了。


       第一个方面是2B。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协作,大医生和基层医生的协作,这个已经成熟了。
       第二个是在部分连续新的医疗服务中。比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如果没有互联网,你一个人管2000和5000个居民试试?只能是“有签约,没服务”。
       第三个是AI,它会成为医生的助手和基层医生的教练。我们都做过体检,比如胃镜和肠镜,一下子拍那么多张片子,医生有时间看吗?实际上他们根本没办法从那么多片子里面找出潜在风险。如果通过AI,只用几毫秒,所有的片子都能过一遍,告诉你哪个地方可能有风险,效率提高很多。


       过去社区医生不敢开方子,因为能力和经验不够。有了华佗医生AI系统之后,他们就有底气了,因为老师父坐在旁边,过去徒弟跟着老师父抄方子,抄很多年才敢开方。


        人工智能最大应用在医疗健康领域,医疗健康最大机会在中国。全球医学人工智能最有价值的成果和最有价值的平台一定在中国诞生。


        那么,医疗大脑的前提是什么?我觉得先别看那些听上去很性感的词,先铺管道,没有它,就像人没有血管,那样你就算有大脑也是没智商的。


        铺管道的艰难程度超过所有人的想象,我们7年下来,80%的投资都铺在管道上,我们超过80%的能力都在铺管道。


        今天这个管道连在一起,真正把数据共享的工作完成了,把原来的信息孤岛打通了,新的应用就可以不断地创新应用出来。


 大数据可让中医在3方面获益


       中国家庭报: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中医方面能做什么?
       廖杰远:能做3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传承和普及,我国有百万基层医生,他们师承谁,谁来教他们,谁来帮他们把关?没有,谁可以做这个事呢?就是中医大数据系统。
       第二件事情是中药,如果中医不行,中药也不会行的。过去大家很担心中药,它在哪里产的,如何确定它的道地,炮制的方法是否严谨。如果有空去一趟乌镇互联网国医馆,就会看到,在那里,每个省都会把它们主要的道地药材全部展示出来。
       以长白山为例,长白山世界野人参王便在乌镇互联网国医馆,连世界互联网之父看了都叹为观止,连马化腾看了都叹为观止。国医馆不是只在乌镇,接下来它可以到达每一名老百姓的手机和电脑上。
       第三个是国际交流,中医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的老中医能出去吗?就算出去了,他也未必懂俄语、日语、法语,没法交流。而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走出去,俄罗斯正通过俄中友好交流协会主席跟我们联络,希望我们能把乌镇互联网国医馆办到俄罗斯去。       

               
        文并摄/彭参(转自:中国家庭报)

年鉴工作站 更多>

重点推广 更多>

教育培训 更多>

Copyright@2010 www.gyn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55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412室 100027
联系电话:010-85583868 18910885139 邮箱:gynj2009@126.com
ICP备案:京ICP备2023015210号-1
技术支持:北京天地中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